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
當我們談到健康時,很少有人會想到膝蓋。但事實上,只需瞥一眼膝蓋,就能初步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態。為什麼呢?因為膝蓋的健康度直接影響我們的移動能力。
想像一下,你計劃出國旅遊,卻發現走路都成了困難,抑或是那場浪漫的雨中散步,只因膝蓋的問題而化為泡影。更不用說若家在三、四樓,那每次上下樓梯都可能是一次考驗。
我記得有一位阿姨,她住在四樓的公寓。因為膝蓋的痛苦,她幾乎不再出門,與朋友的互動也隨之減少。從曾經的開朗,她逐漸變得抑鬱。你可能認為,這樣的案例距離我們很遠,但問問任何物理治療師,他們都能告訴你,這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。
通常提到膝蓋時,我們會想到的是膝關節、肌腱、韌帶,以及軟骨。但膝蓋的健康其實由整個骨盆以下的肌肉共同維護。膝蓋出問題,往往不只是單純的肌肉無力,而更常見的是肌肉力量不均衡。要理解這之間的關聯,我們必須先深入了解髕骨。
髕骨PFPS
髕骨在我們身體中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當我們的肌肉力量經由髕骨傳遞時,如有力量不均衡,髕骨可能會偏移位置。
想像一下,髕骨是股四頭肌的力量放大器,健康的髕骨可以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達30%~50%。
但若髕骨位置不正,就可能導致股四頭肌的力量大減,進而引起膝蓋疼痛,即使肌肉強度並沒有減弱。
那些體驗過運動時膝蓋疼痛的人,可能熟悉那種感覺:髕骨在上下或左右移動時都伴隨著疼痛。
這就是我們所說的「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」,簡稱PFPS(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)。
雖然PFPS不完全是疾病,但它仍然值得我們的重視。它如同身體的警報,提醒我們髕骨和股骨之間的互動已經出了問題。
這種不正確的互動可能加速膝蓋軟骨的磨損。如果進一步發展成「髕骨軟化症」,這將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。
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原本正確位置的髕骨會偏移呢?這都要回到我們前面談到的肌肉力量不均衡的問題。
力量不均衡
髕骨周圍牽扯到的力量有
正上方的股直肌、上內側的股內側肌以及股中間肌、上外側的股外側肌以及髂脛束、
下方的髕骨肌腱、下內側有內側髕骨支持帶、下外側有外側髕骨支持帶
這就是一個米字型,而髕骨就在這個米字的正中心,
只要有其中一個方向的力道太強或太弱,髕骨就會位移。
那要怎麼判斷自己的髕骨有沒有跑掉呢?
自我檢測評估動作
一腳前一腳後,重心放在後面那隻腳,身體往前屁股往後推,做1/4蹲的動作
若在往下蹲的時候,有歪屁股、膝內夾、或足弓塌陷的情況,
就代表髕骨周圍的力量可能已經失衡了,這時候就算還不會痛,也不要掉以輕心,因為你的髕骨活動情況可能已經不穩定了。
如果做動作的時候,感覺會痛,建議先去看醫生,確認一下軟骨有沒有磨損,因為這可能是PFPS的症狀囉。
我想讓你猜一下,這米字型的六個方向,最容易出問題的是哪一個方向呢?
答案揭曉:上方的內側容易無力, 外側容易太緊,然後髕骨就會被往外側的方向拉跑。
所以對付PFPS最常用的方法,就是放鬆外側的股外側肌、髂脛束,還要訓練內側的股內側肌。
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因為股內側肌很難單獨訓練,所以最好的做法,就是進行全面的股四頭肌訓練。
解決運動初期膝蓋痛的方法
而在訓練股四頭肌的初期,多數人會因為膝蓋痛的問題而不敢運動,大家不要怕,我幫你整理3個可以解決你運動初期膝蓋痛的方法
分別是:
- 放鬆周圍容易影響膝蓋的筋膜
- 解除股四 頭肌的激痛點
- 從初階運動開始
膝蓋周圍筋膜放鬆
對於經常感到膝蓋痛的人來說,以下這幾處筋膜容易沾黏,進而影響到股四頭肌發力,導致在運動時,膝蓋會不舒服,
由左至右分別是:
- 股內側肌與內 收肌群交接的筋膜。
- 股外側肌與髂脛束交接的筋膜。
- 後側的腿後肌筋膜。
當你做蹲這種運動時,這群筋膜過度緊繃時,可能會對膝蓋產生影響並讓髕骨容易偏離,導致運動時膝蓋不舒服。
因此,運動前可以適度的放鬆這些周邊筋膜。
放鬆筋膜:股內側與內收肌群(12次/點)
- 趴在地上,要按的那隻腳,膝蓋向外張開,將滾筒或是球放在大腿內側,沿著大腿內側由上到下滾動,尋找壓痛點。
- 找到點後,上下左右滾動。一個點滾動12下,滿分10分的疼痛只要滾到5-6分就好。
- 你也可以往下壓的壓力,慢慢地將膝蓋伸直和彎曲,重複12次。接著繼續找下一個痛點,將大腿內側拆分成上、中、下,三等份。直到按壓完整個大腿內側。
大腿內側通常有三個容易緊繃的部位,
分別是內收長肌,在大腿內側中間的位置。
內收大肌,膝蓋內側往上三指寬的位置,
以及內收短肌與恥骨肌,大腿內側靠近鼠蹊部的位置。這幾個點都可以加強按壓。
放鬆股外側與髂脛束(12次/點)
- 先找到股外側肌與髂脛束的交界處,你可以找到正外側的腳,就是股外側肌與髂脛束交接的筋膜。
- 趴在地上,將大腿放在滾筒上,並往天畫板旋轉10度,把滾筒壓在交界處,由上往下滾動,有特別痠痛的地方,左右滾動12下,1-10分疼痛指數,只要5-6分就好,不要過度按壓,會發炎喔。
股四頭肌出力時,如果與髂脛束沾黏,就容易影響髂脛束的張力,讓膝蓋外側壓力過大,進而影響到髕骨的位置。這時可以在訓練前,放鬆這個部位,可以減少髕骨偏離中立位喔。
放鬆膕旁肌筋膜
膕旁肌就是腿後肌,一開始雙腳伸直坐著,把滾筒放在大腿後側,大腿後側要滾的地方分為內側的半腱半膜肌和外側的股二頭肌。上下滾動,找到痠痛的地方,身體左右移動12下,再換下一個點,腿後肌的位置,從坐骨一路延伸到膝蓋後側。
因為後側的膕旁肌和前側的股四頭肌互為拮抗關係,而研究顯示,膕旁肌過度緊繃,所以想要訓練股四頭肌,確保膕旁肌擁有離心收縮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唷。
除了可以整體按壓腿後之外,也可以特別加強外側股二頭肌與髂脛束間的筋膜按壓,因為這邊股二頭肌的筋膜很容易與外側的髂脛束沾黏,這些都會影響訓練股四頭肌時膝蓋的發力,可以多多處理這個地方。
解除股四頭肌激痛點-股四頭肌按壓(12次/點)
有的時候股四頭肌裡面的激痛點 ,也會導致肌肉收縮的時候出現膝蓋的傳導痛。不是膝蓋軟骨被摩擦,單純只是肌肉收縮不正常而已,先放鬆這些部位,在進行股四頭肌的訓練,膝蓋往往會好很多喔。
股四頭肌在大腿前側,一開始趴著,將滾筒放在大腿上,找到疼痛的地方後,左右或是上下滾動12下。
太痛的話,可以選擇比較舒緩的滾筒,有波浪設計的可以閃過骨頭,更能按到目標區域。
找到痛點之後,壓住,膝蓋彎曲伸直。
你可以把整隻腳分成上左右,和下左右這六個區域,分區放鬆也會比較省力喔。
當股四頭肌裡有激痛點時,訓練的當下,疼痛就容易傳導到膝蓋上,這時可以先解除股四頭肌的激痛點,再繼續訓練。
接著,就要進入我們的股四頭肌運動:這邊提醒大家,
如果上面的放鬆做完後,訓練時膝蓋還是會不舒服,可以點進腳踝動力鏈、臀肌失憶症,矯正你的臀部力量與腳踝穩定度,讓下肢再訓練時更加穩定。
初階股四頭肌訓練
最後訓練股四頭肌時,可以從初階運動開始慢慢到進階。初階運動我們以最安全的方式,不承重,訓練股四頭肌的力量。
躺床訓練(10秒/10次/3組)
- 平躺在地上,將滾筒或是枕頭,放在訓練腳的膝蓋下,將膝蓋慢慢伸直,足背放輕鬆,這個動作可以訓練股四頭肌,維持10秒,反覆10次,不要閉氣,10次之後換邊。
- 如果膝蓋伸直到最直,膝蓋裡面會更痛的人,可以把小腿往下放一點,不要讓膝蓋整個伸直,只要感覺大腿有痠痠的就可以了。
- 習慣之後你可以綁一個重量在小腿上,增加股四頭肌的挑戰,重量慢慢上去,比較不容易受傷喔。
坐姿訓練(10秒/10次/3組)
- 坐在椅子上,將枕頭放在腰部作為支撐,兩腳平放在地板上。將一隻手放在訓練的大腿下。慢慢抬起小腿,直到和地面平行。
- 在抬起的過程中,感覺大腿輕輕地壓在手上,避免過多的壓手,否則會用到太多臀大肌的力量。維持這個位置10秒,然後慢慢放下。
- 重複動作10次。如果膝蓋完全伸直到底時會感到痛,可以嘗試只抬起小腿到伸直往下15-30度的角度,這樣可以減少膝蓋底下的壓力。
- 熟悉動作後,增加一點難度,繼續在小腿上綁一個沙包增加挑戰。要注意的是,腰椎不要過度拱起,如果覺得腰會痛的人,腹部可以360度撐開,增加腹內壓。
中階股四頭肌訓練
踢牆訓練(10秒/10次/3組)
- 站在牆前,手肘微彎扶牆,並用力往下壓,穩固軀幹。
- 預備動作,大小腿呈現90度,將腳踝往前頂住牆壁,這時候膝蓋伸直的角度跟一開始呈現15度,這個時候你會感受到大腿前側有出力的感覺,這就是你的股四頭肌有再收縮。維持10秒,反覆5次,不要憋氣。
- 5次之後,往後一小步,將腳踝往前頂住牆壁,這時候膝蓋伸直的角度跟一開始起點位置呈現30度。
- 最後,再往後一小步,將腳踝往前頂住牆壁,這時候膝蓋伸直的角度跟一開始起點位置呈現45度。
- 維持10秒,反覆5次,一天做3組,換邊。
這個動作可以再站姿的動作下,訓練到不同長度的股四頭肌。
四分之一蹲訓練(10秒/10次/3組)
- 站著,雙腳與肩同寬或比肩膀寬一點,兩腳平行,不要一前一後,腳趾向外10-15度。
- 將膝蓋彎曲、骨盆些微前傾,核心收緊,將屁股往腳跟中間蹲下去,下蹲1/4的距離後停留10秒,全程都要保持背部挺直、核心收緊、微微縮下巴。停留時給自己的口令可以是:將足底三角往下踩,但身體不移動。
- 10秒之後,將身體推回起始位置,屁股夾緊,膝蓋伸直。重複這個動作10次,一天做3組。
- 熟悉之後,雙手前面抱重物來增加挑戰,身體前方有重量,可以增加股四頭肌的力量,在下蹲停留10秒的時候,提醒自己足底三角往下踩,身體不移動。反覆10次,一天做3組。若沒有合適的重物,也可以將書包背在身體前方。
進階股四頭肌訓練
靠牆深蹲(10秒/10次/3組)
- 站著靠牆,在腰後面放一個滾筒,離牆兩個腳掌,站與肩同寬,不要一腳前一腳後,腳趾些微打開10-15度,
- 肚子360度撐開,穩定核心,身體筆直坐下,直到屁股與膝蓋一樣高。蹲的過程要注意。膝蓋與第2-3趾。要呈現一直線。膝蓋不要往內掉哦。
- 蹲到與髖等高時停留10秒,提醒自己足底三角往下踩,身體不移動。反覆10次,每天做3組。
- 熟悉之後,雙手可以拿上一點重量,重複一樣的動作。
- 直到感覺覺得輕鬆後,才可以慢慢增加挑戰,看是增加啞鈴的重量,或是在手上綁上更重的手環都可以。身體前方有重量,可以更誘發股四頭肌的力量。若沒有合適的重物,也可以將寶特瓶裝水放在兩邊。
深蹲練習(10秒/10次/3組)
- 站著,雙腳與肩同寬或比肩膀寬一點,兩腳平行,不要一前一後,腳趾向外5-10度。
- 將膝蓋彎曲、骨盆前傾,核心收緊,將屁股往腳跟中間蹲下去,全程都要保持背部挺直和核心收緊喔,停留時給自己的口令,可以是將足底三角往下踩,但身體不移動。停留10秒,注意膝蓋對準2-3腳趾,10秒之後,再將身體推回起始位置,屁股夾緊,膝蓋伸直。重複這個動作10次,一天做3組。
- 蹲到底時,上半身部過度往前傾,軀幹盡量與小腿平行,肩胛骨收進後側口袋,不要出現圓肩的動作。
- 熟悉之後,可以胸前抱啞鈴來增加挑戰。
- 覺得輕鬆時,可以慢慢增加阻力,身體前方有重量,可以更誘發股四頭肌的力量。在下蹲停留10秒的時候,提醒自己足底三角往下踩,身體不移動。反覆10次,一天做3組。若沒有合適的重物,也可以將書包背在身體前方。
墊腳尖蹲(10秒/10次/3組)
- 將腳跟下面放東西,模擬墊腳尖的樣子,雙腳與肩同寬或比肩膀寬一點,腳趾稍微向外5-10度,兩腳平行,不要一腳前一腳後。
- 將膝蓋彎曲、骨盆些微前傾,核心收緊,將屁股往腳跟中間蹲下去,全程都要保持背部挺直和核心收緊喔,停留時給自己的口令,可以是將足底三角往下踩,但身體不移動。停留10秒,注意膝蓋對準2-3腳趾,10秒之後,再將身體推回起始位置,屁股夾緊,膝蓋伸直,微微縮下巴。重複這個動作10次,一天做3組。
- 蹲到底時,上半身不要過度前傾,軀幹盡量與小腿平行,肩胛骨收進後側口袋,不要出現圓肩。
- 熟悉之後,可以再慢慢增加重量。
腳跟墊起來的動作,可以讓蹲的過程中,腳踝活動度提升,除了可以蹲得更低之外,也可以挑戰股四頭肌離心收縮的能力。
如果膝蓋會痛的人,可以將前面幾個股四頭肌訓練加強之後,再做這個動作。
重點整理
膝蓋問題不僅僅是「力量不夠」這麼簡單。事實上,更深層的問題是髕骨周圍的「力量失衡」。這種失衡導致髕骨偏離其正常運動路徑,給周邊軟骨帶來額外的壓力,最終可能形成「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(PFPS)」。如果我們選擇忽視這個問題,髕骨的磨損可能會提前出現。
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,如果你感受到膝蓋的疼痛,千萬不要視而不見或因此放棄運動。
按照本文的建議,我們可以先進行周邊筋膜的放鬆和釋放股四頭肌的痛點,然後再逐步增強訓練的強度。
只要照著這些步驟行事,我相信你的膝蓋會逐步回復健康,讓你再次享受運動時的輕鬆與愉悅。
結語
我經常被問到:當我們身體的關節、軟骨或半月板一旦受損難以修復,是否應該減少活動以保護它們?
想像一下,如果你的膝蓋能夠說話,它可能會這麼告訴你:「我存在的意義,是為了讓你自由行走、活躍運動,但你卻整天只躺在沙發上嗎?」
事實上,真正的關鍵不在於「不動」,而是學會「正確地動」。身體需要適量的運動和挑戰來維持健康,避免活動反而會加快身體機能的衰退。
這正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具有一種反脆弱的特質,會在運動與挑戰中變得更強大。它絕非僅僅是需要消耗的器官,而是有潛力進化的結構。
我並不是鼓勵你全身心地像專業運動員那樣訓練,但保持活動的平衡與適量無疑是至關重要的。若你對此有所疑慮,不妨尋求專業醫生、物理治療師或健身教練的建議,看看哪種運動和頻率最符合你的身體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