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現在在你眼前有兩條路, 往左走,十年後,你有 八成的機會髖關節退化,甚至有三成的機會,最後得開刀換人工關節。
往右走,你十年後還能健步如飛、爬山旅遊、想去哪就去哪。你會選擇哪一條?
大部分人一定會說,當然走右邊啊,誰想退化、誰想開刀?
但問題是,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現在走的是哪一條路。
這篇文章,就是要讓你搞懂:
你現在的髖關節,有沒有在默默往「退化的那一邊」走,
還有,你該做什麼才能轉向比較好的那一邊。
髖關節退化
你可能不知道,髖關節退化會怎樣,那可不是只有「蹲不下去」這麼簡單,
所有髖屈的動作,對髖關節退化的人來講,都十分困難,
不僅襪子不能自己穿,也沒辦法自己綁鞋帶,更別說旅遊,爬山,還是其他運動了。
髖關節退化的人,甚至會開始不想出門,因為每走一步都在痛。
那時候你會發現,髖關節退化帶給你的不是只有痛而已,還會把你整個人生,都縮小到只剩下一張沙發和一張床。
所以現在,你如果常覺得鼠蹊卡卡的、抬腿會痛、深蹲蹲不下去,先不要以為是筋太緊,
很有可能是你的髖關節,正在遭遇「前側夾擠」的問題。
那要怎麼確認自己的髖關節,
有沒有前側夾擠呢?
來,我教你一個簡單的自我評估。
躺下來,抱著大腿,讓大腿與地板大約 120度 。
如果你在這個角度,就會感覺鼠蹊卡住、痛, 甚至有種「被擠壓」、「卡住上不去」的感覺,
那就表示你髖關節前側空間,已經變小了。
這種撞到骨頭的感覺,就是我們剛剛說的:髖前側夾擠。 而解決它的方法,非常特別,就是…練骨盆後傾。
至於為什麼呢?
這我就得稍微跟你介紹一下髖關節的構造了。
髖關節的構造
髖關節是由股骨和髖臼組成,
股骨就是我們的大腿骨,
而髖臼就是骨盆上的一個凹槽,用來含住股骨頭突出來的地方。
正常情況下,股骨和髖臼之間,應該要有一點空間,這樣大腿才能順暢地轉動,
讓我們做出一字馬、側踢、後踢、前踢這種大範圍的動作;
但當這個空間變小,移動中的股骨就容易撞到髖臼。
空間越來越小,腳能動的範圍就越來越小,等影響到正常生活的時候,就為時已晚了。

那髖關節原本好好的,
為什麼骨頭空間會變小了呢?
關鍵就在於:髖關節偏離「中立位」。
那髖關節為什麼會偏離中立位呢?
通常是三件事一步一步,累積出來的:
依序是肌肉失衡、然後關節囊沾黏,最後體態卡住,
每一個環節,都可能會讓你在抬腿、深蹲、跨步的時候感覺到髖前痛,我們一個一個來看:
-
肌肉失衡
最常見的原因是髖屈肌緊繃,尤其是久坐族最容易出現。
這組肌肉,位在髖關節前側,它們負責抬腿。
當你長時間坐著,這組肌肉就會一直維持在縮短的狀態,沒有經常伸展的話,它就會變得越來越緊繃。
而在髖屈肌另一側的,就是後側的臀肌。
我們都知道,健康的身體,肌肉力量是要均衡的,
所以當前側的髖屈肌太緊時,後側的臀肌就會被拉長,離開中等長度的肌肉,就會比較沒力。
這樣前面緊後面鬆的失衡,就會讓髖關節偏離中立位,讓股骨頭在做動作時,往前衝, 結果就是:撞到髖臼,前側痛。
當髖關節長時間偏離中立位,就會進到第二階段,關節囊沾黏
-
關節囊沾黏
關節囊其實像黏土一樣把兩根骨頭黏在一起,
如果卡在某個位置太久,那邊的黏土會硬掉,關節失去應有的活動度,就是關節囊沾黏了,
當關節囊沾黏時,股骨就容易撞擊到髖臼前側,一開始,只會覺得鼠蹊緊緊卡卡的,過了一段時間,就會變成每次抬腿,前側就會有擠壓痛。
當越來越痛,越來越卡,就是髖關節越來越難回到中立位的警訊,
這時,就會進到第三階段,體態卡住,骨盆卡前傾。
-
最後就是 — 骨盆卡前傾
當髖屈肌緊繃,關節囊沾黏,骨盆就會逐漸被「卡」在前傾的狀態。 這時候,不管你是坐著、站著、走路,髖關節前側都處在被擠壓狀態,根本沒辦法鬆開。
而且有研究發現,骨盆只要每前傾 1 度,在蹲下的時候,髖關節的活動空間就會變小一點。
也就是說—— 骨盆越前傾,髖臼跟股骨的「前側空間」就越小,骨頭越容易相撞;
所以,髖前側夾擠需要的反向訓練,就是骨盆後傾,只要骨盆恢復後傾的能力,骨頭活動的空間就會變大,髖關節就更不容易夾擠。
那現在,我們已經知道了,導致髖前側夾擠的三個原因,肌肉失衡、關節囊沾黏和骨盆卡前傾 接下來,就是最重要的一步,該怎麼做?
我整理了五個運動給你,準備好的話,我們就開始吧:
運動
1.髖屈肌伸展(3組/天)
一開始,前後弓箭步,後腳膝蓋著地,身體保持直立,屁股慢慢往前推,感覺到鼠蹊部有點緊緊的。
接著,後腳膝蓋往前出力、前腳腳掌往後出力,但身體不動,維持這個出力狀態 6 秒,這就是 等長收縮。
5、4、3、2、1。然後慢慢把屁股往前推,會覺得更加緊繃,再維持30秒。
再收縮6秒,54321,維持 30 秒。一組重複3次,一天做 3 組。
這種伸展技術叫做 PNF (本體感覺神經促進術),因為是針對更高層的神經直接作用,所以他的伸展持久性,會比單純靜態伸展效果好喔,大家可以試試看。
2.髖屈肌離心收縮訓練(30秒/3組)
一開始先坐在床緣,膝蓋離床緣約一個拳頭的距離。接著躺下,雙手環抱兩邊膝蓋。
把要伸展的那隻腳朝地板放下去,這時膝蓋盡量保持微彎,與軀幹呈100 度。
接著,骨盆順時鐘旋轉,肚臍往頭頂的方向,尾椎往腳底的方向延伸,這個動作叫做骨盆後傾。
這時你會覺得大腿想被身體拉起來,記得,腳不要跟著被拉起來喔!
要維持腰椎平貼在床面上,腳跟盡量往地板靠近,感覺到大腿前側有緊緊的。保持這個姿勢,吸氣、吐氣,停留 30 秒。
3.臀大肌訓練(12下/3組/天)
一開始先躺著,腳彎曲45度,腳擺放的位置在髖關節正下方,雙腳踩地屁股夾緊抬起,抬臀時,腰不要拱起,屁股抬高時,肋骨往下壓,不要變成肋骨外翻。
把要訓練的那隻腳抬起,著地腳的對側手可以壓住地板,這樣可以幫助穩定身體。
接著,抬起的那隻腳,慢慢地往地板靠近,一邊靠近,著地腳的臀部一邊往上抬起,像一個翹翹板一樣,一上一下。
過程中盡量保持兩側骨盆平行,不要變成一高一低。
這個時候,你會感覺著地腳的屁股非常酸是正常的。12下換邊,一天做3組。
如果你有感覺到一邊的屁股控制力非常弱,或是屁股根本推不起來,就是這側的臀大肌力量有問題,那就要多多訓練這一邊喔。
4.髖關節鬆動術(12下/3組)
平躺在地上,把彈力帶綁在大腿靠近鼠蹊的地方,屁股貼緊地板。接著,把綁彈力帶的那隻腳抬向胸口,大約和地板呈現120度。
這邊要注意,大腿往上彎曲時,尾椎要一直貼緊地板,盡量往腳跟的方向延伸,骨盆不要整個抬起。大腿往上彎曲時,避免膝蓋往外打開,盡量維持膝蓋對準肩膀。
重複12下,每天做3組。綁彈力帶做關節鬆動術的好處是,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大腿彎曲時,讓股骨產生更多的滑動,進一步增加髖關節的屈曲的角度。
如果要看更多髖關節的各個方向鬆動術,可以來看這篇文章喔。
5.骨盆後傾訓練(12下/3組/天)
弓箭步,膝蓋和腳尖朝前,後腳腳跟抬起、膝蓋微彎。
上半身保持直立,核心出力,肚臍往上提、尾椎往下壓,這個動作叫做骨盆後傾。
這時你會感到大腿前側緊繃,是正常的。骨盆固定後,慢慢讓後腳的膝蓋靠近地板。
整個過程中,記得保持骨盆後傾,不要做到一半又變成前傾喔。
動作放慢,一上一下算一次,一組 12 下,一天做3組。這個動作能練習骨盆後傾的控制,同時伸展前側的髖屈肌,是很好的髖夾擠緩解訓練。
總結
看完這篇文章,你學到了髖關節前側痛如果放著不管,可能會讓你的髖關節提早退化,甚至走上開刀。
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常見原因,就是髖屈肌太緊、骨盆卡在前傾的位置,讓股骨頭一直在錯誤的位置往前撞。
如果你有這樣的狀況,可以試試看這次教你的這幾個運動,幫助髖關節回到中立、減少夾擠。
如果你做完這些運動,感到原本卡卡的地方,變得比較順了。
恭喜你,終於幫卡住的骨盆,找回它原本應有的活動度。
如果你練了一個月還是沒有改善,那就建議儘早去看醫生,確認是不是骨頭本身的結構問題喔。
昇華
其實很多人的痛不是因為那裡受傷了,而是原本預留好的空間,被其他東西擠掉了。
有些病,其實本來可以不用發生,有些痛,根本不該困擾你一輩子。
你看這個髖前側夾擠的問題,它骨頭沒有壞掉,肌肉沒有拉傷,只是關節不在中立位上,發展到最壞的狀況,可能還要開刀換關節。
其實痛,就是身體對你發出的求救訊號,這個訊號一般人可能聽不懂,希望我的文章,能讓你開始學會聽懂身體的訊號。
如果你聽到身邊有朋友總是說「走路卡卡的」、「蹲不下去」、還是「年紀大了沒辦法走了」,可以幫我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。
那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所有內容啦,
我們下篇文章見,掰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