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,腳麻也有可能和你的褲子有關係唷。
幾天前,我朋友在和我吃飯的時候,她說她的鼠蹊附近到大腿外,常常好像很多螞蟻在腿上爬,麻麻癢癢的,尤其站著的時候更嚴重,還有一次麻到她站都站不住。
我一聽緊張了,要知道“麻”可是神經被壓迫的訊號!她又要經常久站,我想該不會是脊椎出問題了吧?
但我瞄了一下她的穿搭就比較放心了,她可能只是牛仔褲症候群而已,想不到我們物理治療師連穿搭都可以評估吧。
今天的這篇文章想要和你分享,什麼是牛仔褲症候群,以及穿搭會怎麼影響我們的肌骨系統。
我這位朋友她的穿搭,出了什麼問題呢?
原來,她特別喜歡穿緊身褲,像是牛仔褲、皮褲或是legging。
這種緊身的褲子我們都知道可以讓「腿」看起來變得比較長;
而且就算褲子不緊,他也會把皮帶有多緊就繫多緊,因為這樣可以顯得「腰」瘦。
沒想到這些穿搭的方法,一不小心,就把他的股外側皮神經給“勒”到窒息了。
股外側皮神經
皮神經是專門負責“感覺”的神經,皮就是指皮膚的意思,我們可以把這皮神經當作是“氣象站”。
因為皮神經負責偵測的就是溫度、觸覺,痛覺等等的感覺,重點是它完全不負責“動作“。
而這條皮神經的位置,剛好在大腿股骨的外側,所以得名「股外側皮神經」。
股外側皮神經從腰椎竄出一路往下,鑽進鼠蹊韌帶後,開枝散葉到大腿外側,只要壓到它,就會出現大腿外側,很像有螞蟻在爬的那種麻麻的現象。
這邊幫大家補充一下,
麻,通常是壓迫初期,代表神經有點缺血,只要解除壓迫後,很快就可以復原。
當有刺痛或灼熱感時,代表神經有些受傷了,即使解除壓迫,也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健康。
神經壓迫最後的最後,會變成無感,這可不是神經適應了,而是神經壞死了,這時神經的損傷很可能就無法逆轉了。
所以,當身體感覺到「麻」、「痛」、「熱」這些警訊時,千萬別忽視,忍痛不是美德,儘早發現問題,解除壓迫,神經才能健健康康!
那問題來了,股外側皮神經怎麼會被壓迫呢?
主要有兩個原因,
一個就是剛剛講到的穿太緊,還有另一個可能,就是骨盆卡前傾。
我們一個一個來看。
首先是穿太緊,特別是牛仔褲。
牛仔褲有些材質比較硬的,最緊繃的地方剛好會壓在鼠蹊這邊。
這裡面有一條「鼠蹊韌帶」,今天的主角「股外側皮神經」正好會從這條韌帶的『裡面』穿過。
所以褲子穿太緊時,外力就會直接壓到鼠蹊韌帶,鼠蹊韌帶再壓到裡面的股外側皮神經。
如果還有繫皮帶的話,鼠蹊韌帶就會被勒得更緊,讓神經被擠壓的更嚴重,被擠壓的地方會怎樣呢?
你可以按自己的手掌看看,按下去的地方會變白,放開就變紅,變白的原因就是因為那邊的血被擠出去,
這就是發生在你股外側皮神經上的事情,它一缺血,大腿外側就會出現麻、刺痛或熱熱的感覺。
第二個常見的原因是「骨盆卡前傾」
要怎麼檢查自己的骨盆有沒有卡在前傾呢?
你可以試試看模仿麥可傑克森的經典骨盆動作——前傾、後傾、前傾、後傾。
如果你能不帶動其他關節,輕鬆地轉動骨盆,那就代表你的骨盆沒有卡住,很棒!
但如果你的骨盆沒辦法單獨滾動,
又是剛好是〝骨盆卡前傾〞的人,你前側的髖屈肌就會變得比較緊繃,這群肌肉緊繃,也會拉扯到鼠蹊韌帶,壓迫到股外側皮神經。
那骨盆為什麼會卡在前傾呢?
常見的原因有三個,久站、久坐和懷孕。
如果你經常要站著,又沒有特別訓練核心肌群,骨盆的前面就會因為沒有肌肉拉住,而變成前傾的狀態。
骨盆如果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前傾,日子一久,就會忘記怎麼後傾了。
如果經常要坐著,「坐」也會讓髖屈肌一直處在縮短的位置,當髖屈肌縮短,就會拉緊骨盆,讓它卡在前傾的位置。
還有懷孕也會讓骨盆卡前傾。
當肚子變大,前側的腹部肌肉被過度拉長,拉不住骨盆,也會讓骨盆往前傾的方向掉。
而且不是只有孕婦,只要肚子很大的人,它肌肉受力的狀況也跟孕婦的差不多,只不過肚子裡裝的東西不一樣而已。
要知道的是,不管肚子裡放的是「寶寶」還是「脂肪」,都會讓骨盆很容易卡在前傾,
如果再加上又要久站、久坐的話,問題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嚴重。
所以除了衣服要寬鬆一點之外,體重控制也是你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。
接下來要來做一些能幫你解除骨盆卡前傾的運動,只要骨盆能靈活滾動,鼠蹊韌帶壓力就會減少,股外側皮神經有正常的血液循環,就能減少大腿外側麻的狀況了。
放鬆伸展:
1.髖屈肌放鬆
1-1.髂肌(點/12下)
一開始平躺,髂肌的位置在髂骨的內緣,要找到他我們會先找到身體的ASIS這個點,在骨盆上面硬硬的骨頭就是髂前上棘(ASIS),要操作的那隻腳彎曲。
把手放在ASIS內下緣,沿著鼠蹊區按壓。
用指腹輕輕按進髂肌裡。
深壓、抬腿12下,按壓時,可以配合緩慢呼吸。
結束後再找下一個點。
1-2.股直肌(點/12下)
一開始趴著,將滾筒放在大腿前,你可以把整隻腳分成上左右,和下左右這六個區域,分區放鬆會比較省力喔。
找到疼痛的地方,壓住痠痛點,膝蓋彎曲伸直,你也可以壓著痛點之後,左右移動身體,一個點按壓12下後換下一個點。
1-3.髖屈肌伸展(6秒收縮/30秒放鬆)
首先呈現半跪姿,後腳膝蓋墊上一個軟墊,脊椎向上延伸不要駝背。
前腳膝蓋慢慢向前移動,後腳屁股向前推,直到鼠蹊緊緊的。
接著,前腳腳掌向後用力,後腳膝蓋向前用力,想像雙腳彼此接近,但實際上身體保持不動。
用力維持6秒鐘,注意身體不要晃動。
放鬆後,後腳屁股繼續往前伸展,保持這個緊繃感30秒,這樣算一組。
30秒後再重複動作,前腳腳掌向後用力,後腳膝蓋向前用力停留6秒,再伸展30秒。反覆動作,一共做3組。
這個動作主要運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技術(PNF)中的等長收縮與被動伸展的原理,可以有效的放鬆髖屈肌的緊繃狀態,提升我們髖關節的活動範圍。
1-4.髖屈肌多方向筋膜伸展(12次/3組/天)
跟前面的姿勢一樣呈現半跪姿,將要伸展的腿放在後面。
肚臍向上,尾椎向下,骨盆後傾,讓肋骨與骨盆對齊,你會感覺到鼠蹊緊緊的。
伸展到最緊的時候把手舉高,加入左右側彎,手往右邊,屁股往左邊,手往左邊,屁股往右邊,這個動作慢慢做就好,避免快速甩動。
在側彎的當下,注意維持骨盆後傾,肚臍向上,尾椎向下 ,屁股不要往後跑,左右一次,重複12次。
側彎結束後,繼續保持髖前側緊繃。
一手放下向對側延伸,帶動旋轉動作。在每次旋轉時,確保身體穩定,拉到極限回來,再次旋轉。
重複12次換邊,一天做3組。
2.解除骨盆卡前傾訓練
2-1.大腿前離心收縮訓練:(12次/3組/天)
一開始站著,前後腳弓箭步,後腳踮起,雙膝與腳尖都朝前,膝蓋微微彎曲。
上半身保持直立,核心穩定,肚臍向上拉、尾椎向下壓,維持骨盆後傾,這個時候你應該要覺得大腿前側緊緊的。
保持骨盆後傾,慢慢將後腳膝蓋向地板靠近,過程中腳跟朝正後方,不要往地板靠近,身體不要前傾。上下一次,一組12次,一天做3組。
這個訓練可以增加髖前側肌群離心收縮的能力,不但能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,同時也增加肌肉的長度,對改善髖屈肌的緊繃很有幫助。
2-2.臀橋:(12次/3組/天)
一開始躺著,大小腿彎曲約45度,大腿向外打開60度,腳趾外轉15度,雙腳踩穩地板。
慢慢地將屁股抬起,抬到底後,臀部再夾緊,直到骨盆前側的骨頭ASIS,和肋下緣的骨頭呈現一直線,這邊要注意膝蓋不要內夾,停留3秒後,再慢慢地將屁股放回來,重複12次,每天做3組。
這個動作是透過訓練屁股肌肉,來抑制對側髖屈肌的緊繃,也透過骨盆後傾的動作,讓身體重新練習骨盆後傾。
如果在訓練初期感受不到屁股出力也不用擔心,因為臀肌太弱或太緊都會讓臀肌不好出力。
這時侯你可以先用滾筒把臀肌放鬆,臀肌放鬆後再回來訓練,臀部的感受會明顯提升喔。
總結
從這篇文章裡,你就能知道,大腿麻不一定是什麼大病,可能只是穿搭出了問題。
牛仔褲症候群就是因為褲子太緊,壓到了股外側皮神經,才會讓你的腿感覺麻麻的。
或許偶爾換一下穿搭,症狀就能減輕。
而且如果是骨盆卡前傾,也可以用今天教你的這些運動,幫你恢復骨盆的靈活,讓快窒息的神經重新大口呼吸。
你有沒有發現,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健康是『做很多事』比如:運動、注意飲食、健康檢查…等等的。
但其實,真正影響健康的key point,往往是那些『不該做的事』,不要吸菸、不要久坐、不要穿太緊的衣服…等等,
也就是說「不是要做更多事,而是要少做不該做的事」。
其實,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,它最需要的不是靈丹妙藥,也不是超強的治療手段,而是你學會正確使用它的方式。
很多時候只要我們不給身體施加不必要的壓力,它就能給你免於病痛的自由。
忍痛真的不是美德,忽視身體的訊號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。
與其等到問題發生,不如現在就開始,多聽聽你的身體在跟你說些什麼。
我希望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什麼壞習慣,正在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壓力,比如久坐或是抽菸、喝酒之類的,
如果開始運動對你來講有點困難,也許我們可以從「減法」先開始,歡迎留言告訴我,你自己最優先想減掉的壞習慣是什麼。
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,別忘了幫我分享出去,那我們就下次見囉,掰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