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問你喔,如果「扁平足」和「高足弓」,讓你一定要選擇一個,你會選哪個呢?」
這是我幫一個高足弓病人處理問題的時候,他問我的問題。
他不能理解,明明高足弓的人也不少,為什麼討論度少扁平足那麼多。
而且高足弓的人,有兩個地方會比扁平足的痛很多,就是:「前腳掌」還有「腳跟」。
我覺得高足弓的討論度沒那麼廣,是因為「扁平足」的人一眼就看的出來,
而高足弓的人,通常都要等到痛到受不了,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是高足弓。
如果你經常會「前腳掌痛」、「腳跟痛」或是飽受「足底筋膜炎」的困擾,
等等我們一起來測測看,你有沒有高足弓的問題吧!
足弓的重要性
你知道嗎?
足弓是人類獨有的結構,它的重要性就像眼皮一樣,
雖然不是維持生命的器官,但少了它們,對我們來說會非常麻煩。
眼皮保護眼睛還算好理解,但足弓是怎麼保護我們的呢?
足弓其實就像輪胎一樣有彈性,可以吸收並反彈來自地面的壓力,
而扁平足就是輪胎太軟;高足弓就是輪胎太硬了。
如果物理治療師是個修車師傅,「人」這台車要是進廠維修了,
首先就得check一下胎壓,太軟太硬都不行。
那問題來了,有沒有讓普通人能快速測量”胎壓”的方法呢?
還真的有個簡單的方法。
足弓評估
把腳底沾濕,踩下去,觀察一下你腳的拓印,
如果你的腳底中間整片都連起來,那就是扁平足。
如果腳底中間有一點空隙,但前後腳還是有連在一起,那就是正常足弓。
但如果中間幾乎完全鏤空,只剩前腳掌和腳跟印在紙上,那就是高足弓。
這邊你可以瞭解高足弓的人,只有「前腳掌」和「後腳跟」接觸地板,
也就是說,走路時前後的力量,是沒辦法有效傳遞的,
所以高足弓的人,就容易會有「前腳掌痛」還有「腳跟痛」的問題。
前腳掌裡的骨頭叫做「蹠骨」,
少了足弓緩衝,力量會直接撞在「蹠骨」上,
時間一久,不只會痛,嚴重一點甚至可能會有「壓力性骨折」;
而「後腳跟」常常是足底筋膜炎的重災區,
足底筋膜是全身最厚實的筋膜,從腳跟一路延伸到前腳掌。
如果足弓卡住,沒辦法正常塌陷,
每走一步的力量,都會直接打在筋膜上,筋膜會慢慢受損、出現微小撕裂,最後變成「足底筋膜炎」,
最典型的症狀就是:早上一下床,腳底就痛到像踩在釘子上一樣,非常痛苦。
但你知道嗎?
不管是扁平足還是高足弓,他們都不是百分之百就會腳痛喔,會讓你腳痛的真正原因,是足弓「卡住」了,
而高足弓會腳痛的人,往往都是足弓卡在最高點。
所以回到開頭那個問題,如果非要我從高足弓和扁平足裡面選一個的話,
我選哪個都可以,因為真正的問題,不是足弓的形狀是高是低,而是足弓有沒有「卡住」。
那要怎麼知道,自己的足弓有沒有卡住呢?
很簡單,跟我一起做。
首先,光腳站好,腳掌踩穩,雙腳大約與肩同寬。
保持大拇指和腳跟不動,把身體往左轉到底,再往右轉到底。
請別人幫你看一下你的足弓,當身體往右轉到底時,左腳的足弓有沒有往下降?
當身體往左轉到底時,右腳的足弓有沒有往下降?
如果身體旋轉的時候,足弓有下降的能力,那代表你的足弓還有彈性。
但如果你怎麼轉,足弓都完全不動,那就代表你的足弓是真的卡住了,即使現在不痛,只要用的多,時間久,早晚都會痛。
為什麼足弓會卡住?
我用「搭帳篷」來舉例給你看。
帳篷要搭得耐用,需要的四大零件是:繩子、支柱、棚布和地釘。
對應到我們的足弓,就是:肌肉、關節、足底筋膜和動力鏈,我們一個一個來看。
首先是肌肉力量失衡 就是 繩子沒拉好
帳篷四周的繩子,緊度應該是要對稱的,不然帳蓬一定會歪一邊。
我們腳附近的肌肉,小到外展拇肌、屈趾短肌,大到比目魚肌和腓腸肌,如果張力不平衡,足弓就會歪掉,歪久了腳底就會卡住。
再來,是關節活動受限,就是支柱沒彈性
有搭過帳篷的同學應該知道,帳蓬的支柱通常都是有彈性的,
如果支柱太硬,大風一來帳篷就容易被吹垮;對照到足弓上,這些支柱就是「中足關節」。


接著,是足底筋膜太緊 就是 棚布拉得太緊了
帳篷的棚布,是連結支柱、繩子的主結構,
如果棚布拉太緊,帳篷就沒了緩衝,大風一來,帳棚也會容易垮掉;
足底筋膜也一樣,筋膜太緊,整個足弓就會失去了彈性。
每踩一步,腳的壓力就會直接落在腳跟與腳掌,況且腳底沒了緩衝,就容易導致足底筋膜炎,讓你早上一下床,一踩到地腳底就刺痛。
最後,動力鏈卡住了 就是 地釘沒打好
帳篷要穩,要耐用,地釘一定要打好,敲得夠深角度要對,帳篷才能隨風晃動,而不會被吹翻;
同樣的,足弓的塌陷與回彈,也需要「脛骨」、「距骨」、「跟骨」和「中足骨們」,彼此配合。
一旦骨頭間的連動被破壞,從外觀上看好像沒什麼改變,但足弓的韌性都會消失。
雖然足弓不會像帳篷一樣被吹翻,但是它會讓你只要一動起來,腳底的壓力沒有被正常釋放,就會讓腳踝附近好像總是這裡痛、那裡痛的。
所以,要把這個足弓帳搭好,我們需要的是肌肉繩子、關節支柱、筋膜棚布和動力鏈地釘,彼此配合。
只要它們都乖乖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,我們就會有一個耐用的足弓~帶你上山下海。
接下來我要跟你分享,怎麼把足弓這個帳篷搭好的六個動作,幫你找回健康有彈性的足弓:
運動
-
距骨與脛骨關節鬆動術(12次/3組/天)
首先先鬆動距骨:
一開始,把腳放在椅子上,保持前腳掌與後腳跟踩穩,不要離開椅子。
雙手大拇指交叉扣在腳踝前方內側,這是足背與脛骨的交會點,
身體一邊往前,雙手往內往下旋轉,記住,旋轉不要只轉到皮,要轉到底下的骨頭。
轉到底時,保持小腿固定,不要往內夾,讓距骨滑動就好。
每次轉到底停留3秒,重複12 下。
力道不要太大,不要有痛的感覺。
做完距骨鬆動後,我們來鬆動脛骨
同樣的動作,把雙手握住小腿,身體往前用兩隻手帶動脛骨內旋,身體往後,手放掉。
當腳踝背屈時,脛骨會內旋,膝蓋伸直的時候,脛骨會外旋,這叫做「螺旋回返機制」,
這個手法能就是利用螺旋回返機制,靠手幫脛骨做出內旋的動作,幫脛骨找回內旋的能力。
重複12次,每天做3組。
-
中足鬆動術(12下/3次/天)
首先,把腳放在大腿上,呈現翹腳的姿勢。
把腳切一半,一隻手握住腳掌後1/2,另一隻手握住1/2前的地方。
接著,就像擰毛巾一樣,後面的手固定,前面的手把中足往下扭轉。
注意,不是扭皮而已喔,而是要帶動中足的骨頭往下移動。
動作不會很大,慢慢轉到底,停3秒,再慢慢回來。每邊12下,重複3次。
-
足底筋膜按壓(15秒/點)
準備一顆按摩球放在地上,把腳踩在球上,位置從前腳掌的腳趾根部開始。
接著,深壓後前後找痛點,找到痛點後,前後或左右,處理那個點15秒,
再把球往腳跟方向滾,力道要控制在5-6分,不要壓太重,不然隔天會發炎喔。
整個腳底從前到後滾完算一次,每天可以做 3 次。
這邊注意一下,不要滾到腳趾尖或腳跟骨頭正後方,只針對腳底的肌肉或是筋膜就好。
按壓時,感覺應該是痠痠、脹脹的,而不是刺痛。
-
脛前、脛後肌按壓(15秒/點)
我們先壓脛前肌。
小腿前面最硬的骨頭就是脛骨,脛前肌的位置就在脛骨的外側,靠近脛骨邊緣。
準備一顆按摩球,四足跪姿,
把球放在脛前肌的位置,雙手撐地,把小腿放在球上,慢慢用身體的重量壓進去。
滾的時候注意,不要壓到脛骨,只針對旁邊的肌肉去壓就好。
當你滾到特別痠的點,停下來,小範圍前後或左右移動15秒。
力道控制在 5–6 分,不要太大力。
整條脛前肌從上到下滾完算一次,每天可以做 3 次。
再來,脛後肌按壓(15秒/點)
小腿內側硬硬的骨頭就是脛骨,脛骨的後面、比較柔軟的地方,就是脛後肌。
坐在椅子上,翹二郎腿,用大拇指順著脛骨內側往下壓,沿著脛骨的邊緣,一段一段找痠的點。
當你壓到特別痠的地方,左右移動15秒,力道控制在 5–6 分,不要太大力,
沿著脛骨內側往下滑到腳踝,再往腳踝內側轉一個L 型,這條路線,就是脛後肌的位置。
整條小腿內側從上到下壓一遍算一次,每天可以做3次喔。
-
小腿離心收縮訓練(12下/3組/天)
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小腿肌肉恢復彈性,減少足弓被拉得太緊。
首先,找一個階梯,腳尖踩在階梯邊緣,腳跟懸空。雙手扶牆或扶椅子保持平衡。
接著,要訓練的那隻腳,踮腳尖往上到最高點時,停10秒,
10秒後,再把腳跟往下放,盡量放到腳跟低於階梯的高度,感覺小腿緊緊的,再停10秒。
這一段往下的過程,就是「離心收縮」,做完一腳,再換另一腳,兩邊輪流。
每腳 12 下,每天做 3 組。
慢慢做就好,不要急,感覺應該是小腿緩被拉開的感覺,不會感到刺痛喔。
-
動力鏈訓練(12下/3組/天)
這個動作是要訓練整條下肢的動力鏈,讓身體、骨盆、小腿和足弓一起動,恢復身體帶動足弓塌陷的能力。
首先,把彈力帶固定在你身體旁、肚子高度,一手握住彈力帶,雙腳於肩同寬。
手臂伸直,將身體往綁彈力帶的對側旋轉。
注意,不是只有手在動,而是整個身體帶動骨盆旋轉,骨盆帶著小腿內旋,最後讓足弓跟著塌陷。然後身體轉回來,慢慢回到起始位置。
整個過程就是:手抓住彈力帶 → 身體旋轉 → 骨盆轉 → 小腿內旋 → 足弓塌陷。
每邊做 12 下,每天 3 組,要有透過身體旋轉,把力量傳到腳底下的感覺,讓足弓順著塌陷,而不是用腳硬去壓。
總結
從這篇文章你知道了,
足弓卡住才是你會腳痛的真正原因,
我還給你了六個,可以恢復足弓彈性的放鬆和伸展和訓練。
把足弓這個帳篷的肌肉、關節、足底筋膜和動力鏈都弄好,重建足弓的力量,
只要足弓有彈性,不管你是高足弓還是低足弓,都能讓你上山下海不腳痛。
在足弓這個問題上,我看到的從來不只是腳底那小小一塊的面積,而是我們能不能「自由」的關鍵。
我在出國旅行的時候,看到有人因為腳痛,不得不停下來休息,甚至PASS掉難得的行程。
那時候我很深刻地感受到,失去健康,其實就是失去「選擇」,失去「自由」。
事實上,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是這樣。
只要出問題,不管多小的地方,都會變成綁住我們的鐵鏈。
忘了我在哪邊看到的一句話說:健康的人有一百個願望,不健康的人只有一個願望。
所以,別看足弓小,多留意它一下,花一點時間照顧它,它回報你的,不只是沒有疼痛的身體,
還有能隨心所欲去旅行、去生活的「自由」。
養出一個健康的身體,回報給你的,是真正的人生自由。
那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所有內容,如果你周圍也有走路腳底會不舒服的人,
可以幫我把這篇分享給他,這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,那我們就下次見瞜,掰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