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要把乳牛改造成”乳牛人”,第一個改造的會是什麼部位呢?
身為最了解人體動作的物理治療師,我第一刀一定會動在骨盆上。

因為骨盆和我們能不能站起來,有非常大的關係,
也因為我們骨盆的形狀和其他動物很不一樣,所以我們的骨盆經常會卡住,讓我們腰痛或是膝蓋痛。
如果你的腰和膝蓋也有反覆發作的疼痛,可以試試看從改善骨盆的活動度來下手喔。
你可以看到,四足動物的骨盆都是細細長長的,而且開口朝前,體重也平均的分散在四條腿上,
但是人類就不一樣了,我們的體重只有兩條腿在支撐,骨盆的形狀也是寬寬窄窄的。


如果讓這個骨盆直接站起來,就像這個腳架,站起來細細長長的,就很容易晃,
要穩定的話,就要把腳架打開,讓它變得又寬又短。
所以我們的骨盆也是為了能站穩,變得又短又寬,
而且因為要額外承擔上半身的重量,骨盆周圍的韌帶就特別強,
這麼強的韌帶,層層包覆的結構雖然穩定,但是有好就有壞,代價就是我們骨盆裡的關節,就特別容易卡住。

想像你骨盆裡面的關節,就像汽車的避震器,
避震器正常的情況下,即使路面不平,車子也能順順的開過去。
但如果避震器壞了,車子就會變得很晃,而且遇到一點顛簸,整台車就喀啦喀啦的,好像要解體一樣。
所以如果我們的骨盆卡住,沒有辦法“活動減震”,
我們的腰椎、髖關節、膝蓋就會像避震器壞掉的車一樣,一直被磨損,久而久之,疼痛自然就找上門了。
這篇文章,我想跟你分享三個簡單又實用的骨盆運動,幫你的骨盆上點潤滑油,好好的保養一下這個避震器。
骨盆活動度
首先,要保養骨盆,第一個要改善的地方,就是骨盆的活動度。
其實,骨盆不是只有一塊骨頭喔,它是由薦椎和兩邊的髂骨拼起來的,骨頭間交接的地方,就是骨盆”內”的關節。

骨盆內
首先,骨盆內你一定要知道的關鍵字是「薦髂關節」。
薦髂關節附近的韌帶不只強韌,還必須「保持緊繃」,也因為如此,這邊的關節也非常容易卡住。

雖然這些韌帶很強,但還是有些微的彈性,讓薦髂關節可以保持一定的活動度,提供骨盆緩衝的功能。
剛剛有說骨盆就像避震器,好的避震器,硬度要控制得剛剛好,既要剛好把車子撐起來,又要保持彈性,
所以當薦髂關節這邊卡住的時候,避震壞了,上面的腰就很容易痛。
知道骨盆內的薦髂關節卡住,會造成腰痛後,我們來看看骨盆外。
骨盆外
你看,整個骨盆,往上還連接著腰椎,往下則連著股骨,
不管是腰上的肌肉,還是股骨上的肌肉,大部分都連接在骨盆上。

骨盆嚴格說起來,就像提線木偶,是被吊著的。
你可以看到整個骨盆的動作,幾乎都要和周圍的腰方肌、豎棘肌、內收肌、臀中肌、臀大肌、還有前面的髂腰肌互相配合。

要說哪條肌肉最容易出問題,我認為你要特別注意的,就是前面的髂腰肌。
因為現在我們經常動不動就坐超過6~7個小時,
坐著時,髂腰肌是縮短的狀態。
正常的肌肉如果一天要縮短6~7個小時的話,一定多少都會沾黏,更何況是”每天”?

所以髂腰肌是沾黏大戶,髂腰肌沾黏骨盆就容易卡住,
骨盆卡住也會讓臀大肌的力量跟著出問題,買一送一,就再送你一個「臀肌失憶症」。

除了髂腰肌容易沾黏之外,還有一個衍伸問題,
你注意一下在真實的情況中,幾乎不太可能有人會一直保持中立坐姿,通常都是翹腳或是歪一邊。

坐姿骨盆歪歪的,就會讓兩邊髂腰肌沾黏的程度不一,
骨盆就會被兩邊一長一短的髂腰肌,拉成一個歪歪的形狀,
久了骨盆自然卡在歪斜,沒辦法自由活動,這也是我們常見的長短腳。

你一定要記得,骨盆是上下半身的力量傳遞中樞,
所以只要骨盆卡住或歪斜,衍伸出問題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,開始向上下半身蔓延。
舉例來說,骨盆如果一直卡在歪歪的姿勢,股骨上的肌肉也就無法自由的拉長縮短,
你看,內收肌群如果太短,就容易把膝蓋拉歪,外展肌群如果太長,就無法提供膝蓋穩定度。
久而久之,歪歪的膝蓋,當然就會痛了。
所以,要解決骨盆活動度不足的問題,還得從這一內一外各個擊破。
講到這邊,不知道你想不想測看看自己的骨盆有沒有卡住?
我帶你做個簡單的測試,來看看你的骨盆能不能動:
【站姿骨盆活動測試】
1.坐姿,雙腳與肩同寬,雙手插腰,摸到骨盆前側的這個凸點骨頭。
接著,讓骨盆的右邊往下降,左邊往上提,然後右邊往上提,左邊往下掉,
重複幾次之後,你可以比較兩側的活動度有沒有一樣,
如果你發現,有一邊特別掉不下去或是提不起來,或是提起來肩膀總是聳肩,那就代表骨盆有卡住的問題喔。

2.第二個評估動作我們站起來,上半身保持不動,
試著把骨盆往前畫半圓,然後畫另一邊的半圓,
如果你發現,兩側骨盆活動度明顯不同,膝蓋總是想要彎曲,就代表你骨盆活動,需要改善喔。

如果上面的動作你有一個做不到,就代表骨盆有卡住的問題,
接下來,我要分享給妳,三個針對骨盆穩定度和活動度的,超實用訓練。
運動
1. 骨盆時鐘(四個角度/10次/2組)
想像你的骨盆是一個時鐘,肚臍是時鐘中心,將骨盆往12點方向傾斜,
這個動作叫做骨盆後傾,停3秒

接著,向6點方向傾斜,這個動作叫做骨盆前傾。

接著摸到骨盆前面這個凸凸的點,把雙手放在這兩點上,讓骨盆往三點鐘的方向旋轉,這個動作叫做骨盆左邊旋轉。

接著往9點鐘的方向旋轉,這個動作叫做骨盆右邊旋轉。

這邊要注意,旋轉時,避免出現,一邊骨盆往肋骨的方向提起,

保持肋骨與骨盆距離一致,動作慢就好。
這個練習,能幫你找回骨盆內的靈活,
特別針對屁股痛的人,可以很好的打開薦髂關節活動度。
適合每天在睡前做一下喔。四個角度算一次,一天做10,一天做2組。
2. 屁屁走路(12步/前後/3組/天)
一開始,坐在地上,膝蓋微彎,這個動作,主要訓練「骨盆與胸椎旋轉」。

先找到骨盆前方的凸點,讓一邊的骨盆往前旋轉,


接著摸到肋骨最下緣,將肋骨往對側旋轉,肋骨旋轉的那側手臂自然甩動,動作類似用屁股走路,左右交替向前移動。

一左一右算1步,完成12步後,倒退走,往返算一組,每天做3組。
這個動作主要是刺激腰椎與骨盆外還有胸椎周圍的肌肉,
既可以增加骨盆外旋轉方向肌肉的活動度,還可以增加胸椎的活動度,是一個我很喜歡的全身旋轉運動。
3. 滾筒內收+髖飛機(12次/3組/天)
首先,找一面牆,弓箭步站,離牆腳在前,
把滾筒夾在離牆腳的膝蓋內側,膝蓋微彎,讓膝蓋對齊2-3趾。

吸氣停留,吐氣肚子繃緊,身體往前傾屁股往後推,後面那隻腳慢慢地遠離地板。

接著,摸到兩側骨盆前面凸點,讓骨盆往地板旋轉,停留3秒,

過程中都要把足底三角踩穩地板,大拇指不要飛起來。

旋轉時,避免膝蓋內外晃動。
3秒後,讓骨盆往天花板旋轉,動作中避免脊椎彎曲。

骨盆往天花板時,感受大腿內側肌肉被拉緊的感覺,
當骨盆往地板旋轉時,要感覺骨盆外出力,很像被拉緊的感覺。
這個動作主要訓練骨盆外,額狀面的肌肉,包含臀中肌以及內收肌群,是維持骨盆穩定不歪斜的重要肌肉喔。
一上一下算1次,12次算一組,一天做3組。
總結:
今天我帶你深入了解了骨盆這個身體的「避震器」。
我讓你知道骨盆問題可以分為,骨盆內的薦髂關節卡住,和骨盆外的肌肉失衡。

骨盆卡住不只會讓你不舒服,
還會讓整個車身——也就是你的全身——承受過多方向不正確的力量!
最後,我也提供給你三個打開骨盆內外的方法,
分別是「骨盆時鐘」,幫你打通骨盆內的薦髂關節,「屁屁走路」幫你活化骨盆外的肌肉,而「髖飛機」,強化整個骨盆內外的穩定性。
這三個動作看似簡單,卻是保養骨盆,解鎖上下肢動力鏈傳遞的關鍵。
很多人遇到疼痛,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先去按摩或吃止痛藥,很少人會想到用”運動”來治療疼痛。
改善疼痛問題如果少了運動這一PART,就像一直在修補漏水的天花板,卻不去修理樓上漏水的水管一樣!
真正的健康,不只是「被動地治療」,而是「主動的訓練」和「預防」。
如果你也有腰痛、膝蓋痛的問題每天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,
練習這三個動作,再加上每半個小時變換一下坐姿,或起來活動一下,也許你就能徹底擺脫疼痛。
之後如果有朋友在跟你抱怨他這裡痛哪裡痛的時候,你就可以跟他分享你的經驗,
歡迎你在留言區告訴我,你的骨盆有沒有卡住?做完這三個動作之後,又有什麼改善?